2018年1月3日星期三

《暴雪将至》:段奕宏凭借此片获得东京影帝,实在是有分量!

不知道大家发现没,近两年在形容国产犯罪片时人们常会提到一个词——中国版《杀人回忆》。

没错,在很多人心中《杀人回忆》已经成为亚洲犯罪片的一种“范本”。那么问题来了,所谓的“杀人回忆”式犯罪片到底是什么样?

在麦子看来,它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个人命运、离奇命案、时代风貌这三种元素的拼贴与融合。说起来似乎挺简单,但想把三块内容“拼好”、“拼妥帖”其实并不容易。

而今年,就有一部国产片真正做到了,那就是——《暴雪将至》


要理解这部电影,你只需把握好我上面提到的三个关键词:“案”“人”“时代”

先说案:和《杀人回忆》一样,《暴雪将至》也以一场奸杀案作为叙事的开端。

某天,一具女尸在湖南衡阳野草丛生的郊外被发现。死者全身遍布刀伤,下身赤裸,衣服被推至胸部上方,死前明显遭遇过性侵。


但由于案发当晚下过一场暴雨,现场几乎找不到凶手留下的痕迹。唯一可以确定的是,这已经是凶手第三次作案了。


而没过多久,当地便又出现了第四位受害者——抛尸地点类似,作案手法相同。连续发生的命案让小城上下人心惶惶,但警方依然毫无头绪。

简单说,这场连环奸杀案就是贯穿全片的线索,电影的核心悬念也还是“凶手是谁”

不过与一般悬疑片不同的是——影片所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线索收集与案件侦破,而在于描摹人物的心理变化。

 而片中最重要的人物,正是段奕宏饰演的男主余国伟。

余国伟是小城钢铁厂保安科的一名员工。别看职位有些不起眼,但人家的工作做得非常到位,厂子里可以说是“逢盗必破”。


用余国伟工友的话来形容——只要余哥站在咱们厂门口,准能从那帮下班的人堆当中看出来谁干了坏事。


所以余国伟在工厂里颇有威望,大家都很服气地叫他“余神探”。但他并不安于现状,他是一个有梦想的男人。

就像他在劳模表彰大会上面对全厂职工说的——我余国伟,一定活出自己的精彩。


那既然本职工作已经几乎做到极致,怎样才能再进一步,更大地发挥个人才能(探案)呢?

相信有些小伙伴已经猜到了余国伟的梦想——进警局。而要想进警局就要有重大的立功表现。

于是我们看到,当连环奸杀案发生后,他每一次都第一时间冲到现场。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——需要我怎么配合?
 

到这里余国伟身上尴尬的地方就体现出来了。

在工厂里,他是受工友们崇拜尊敬的“余神探”,但在专业警察面前,没人把他当回事。

正如片中一个精妙的细节所展示的——

在余国伟接到警方通知意气风发地赶到案发现场后,办案民警几乎都没正眼看他,他得到的也只是一个“打杂”式的任务,别让闲杂人等进入现场。


他拼命地在刑警队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慧和本领,并希望借此改变自己普通工人的身份。

而这个过程注定无比困难,因为余国伟的平民身份意味着他没有任何话语权。

片中刑警就提醒他——以后守点规矩,别没大没小的,要知道自己是谁。


在被刑警队排斥、瞧不上之后,余国伟更加拼命的想要挽回尊严、证明自己。

 如何证明?破案而且要比真正的警察更快破案。

于是我们看到,他也不再想着“协助调查”了,开始亲自追凶

他先是带着徒弟返回案发现场,模拟案发情境,试图找到凶手留下的蛛丝马迹;

(被当成受害人的可怜徒弟)

随后又把自己的钥匙扔在现场,并拍下照片,在工厂门前贴出寻物启事,想来个引蛇出洞。


而你别说,这招也还真见效了——在寻物启事贴出后,一名神秘男子站在照片前看了很久,且有拿出自己的钥匙确认的动作。

面对近在咫尺的嫌疑人,余国伟赶紧带着徒弟追了上去。一场紧张激烈的雨中追逐打斗戏就此上演。


尽管最终还是让人给跑了,但收获也不是没有,余国伟抢下了嫌疑人的一只鞋。而代价则更加巨大,他的徒弟在追逐中意外触电身亡。

于是在“上升的渴望、警察的轻视、徒弟的死亡”等因素的作用下——

余国伟抓住凶手的渴望被推向极致,他的个人命运也就此与离奇命案紧紧纠缠在一起。


特殊的时代背景,又让这种纠缠变得更加复杂。《暴雪将至》的故事背景被设定在1997年,和去年香港那部《树大招风》一样。

而在我看来,两个标题中的“风”与“雪”其实也有着类似的含义——它们代表的都是某种时代动向,是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。

《招风》中的风是回归前的大势,而《暴雪》里的雪则隐喻着伴随“下岗潮”而来的寒冬。

(片中因下岗被拒之于工厂大门外的职工)

社会环境在本片中并不只是背景,它与主人公与案件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:

因为体制改革的到来,工厂不再是稳定的生存环境,铁饭碗被打破,大量工人下岗、失业。而早有研究表明,一个国家的失业率与犯罪率存在着必然的联系。

正如片中所展现的,在真正的变革到来之前,整个社会中便弥漫着失落与迷茫的情绪:有预感到将要失业的工人串通外人偷厂里的物资;也有已经失业的丈夫突然精神失常杀掉家中的妻子......

没错,《暴雪将至》所呈现的犯罪其实并不只是一起连环奸杀案。

而所有这些犯罪,又只是那个动荡时代的一个缩影——

相关数据显示,从88到97的十年间,中国杀人案与抢劫案的立案率均成显著上涨趋势,1997年的杀人案立案率是1988年的1.45倍,抢劫案则高达3.4倍。

导演借片中老警察之口发出了对时代的追问:现在究竟是怎么了?


在时代之手的推动下,余国伟的命运与连环杀人案被绑得更紧了。

如果说之前他是渴望破案,那么现在则是不得不破案——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迅速重新拾起铁饭碗,继续留在体制内稳固的部分。

(下岗的余国伟在工厂大门外)

打个比方,找到连环杀人案凶手、破格成为警察对于余国伟来说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。

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下,他拼了命也要抓住它。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,用“活猎物”勾引凶手再次犯案。

而这个猎物就是余国伟的红颜知己,江一燕饰演的酒吧歌女,燕子。


两个人之间一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。从影片的呈现来看,余国伟并不爱燕子,但同时也无比珍视燕子为他带来的温暖

或者说,除了回归体制,余国伟在燕子的女性世界里找到了重拾起男性尊严的另一种方式。

所以把燕子当成猎物并不是余国伟完全泯灭了人性——他相信自己可以保护燕子。


但尽管如此,当燕子发现自己被最信任的人当成破案工具之后,还是彻底崩溃了。

她终于明白余国伟从未爱过自己,也从未想过和自己组建家庭。绝望之中,燕子选择了跳桥自杀。


而燕子的死又把余国伟逼到了绝境——下岗让他在竞争残酷的男性世界倍感受挫,如今能给他带来慰藉的女性世界也彻底坍塌。

余国伟彻底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人,他的压抑和悲痛也就此被推向峰值。因此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,他便把自己认为的凶手带到案发地点,并施以暴力。

而讽刺的是,余国伟殴打“凶手”的工具正是那把象征着他的警察梦的电棍。


可以说整部《暴雪将至》的核心就是余国伟这个人物的转变过程。

他从意气风发的“余神探”到狂躁暴虐的罪犯,他的性格渐渐从正常变得偏执扭曲。

所以这种变化为什么会发生?片中的老警察也问余国伟——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?


他没有回答,或者说身处其中的他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的所做所为。而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,或许余国伟只是想逃脱和抵抗。

逃脱时代的抛弃,逃脱命运的碾压,抵抗突然降临的挫败,抵抗不期而至的变化。

然而,他失败了,片中每一个试图逃脱的人都失败了。

电影里一直下着的雨就仿佛是人物走不出的困局,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时代的冲洗


影片最后,时间来到了11年之后的2008年。余国伟曾经工作过的老旧厂房被爆破了,中国正举办奥运会,时代面貌焕然一新;而因伤人入狱的余国伟也终于从监狱里走了出来。

在补办身份证时,他这样对工作人员介绍自己的名字——余下的余,国家的国,伟大的伟。连起来就是,伟大国家里的多余的人。


没错,整个社会都在狂飙猛进,没人记得他的曾经,也没人再提及那些晦暗的过往。

老余出狱,他来到了医院看望老年痴呆的张队,发现张队给他留了一封信,这时余国伟才得知,连环杀人案的真凶在徒弟死亡那一天也死了。

而因为没人去认领尸体,现在都没人知道凶手的身份。


没错,就像《杀人回忆》一样,在《暴雪将至》中凶手是谁也并不重要。

导演真正想做的是以案件为切口,揭开一个时代的隐秘原罪是以个人的小命运为音符,谱写出一曲关于大集体与大社会的时代悲歌。

片中的余国伟便是一类人的象征——他是国家转型期的牺牲品,又在历史的进程中被遗忘。而你能明显感受到,影片对于这类人是透着悲悯与关怀的。



观看电影《暴雪将至》
欢迎订阅Roku/FireTV中文电视Damai频道
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